Science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海鹏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潘逸萱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Genomic inference of a severe human bottleneck during the Early to 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该研究创建快速极小时间溯祖FitCoal理论,通过分析3,154个现代人的全基因组数据,发现人类在距今93.0到81.3万年间的早、中更新世过渡期,人类祖先群体数量减少98.7%,全球仅存约1,280个人,近乎灭绝。 此瓶颈发生时间,与非洲人类祖先化石缺失时期相互对应,也与非洲直立人(Homo erectus)在化石上的缺失时间匹配,更对应了一新人类物种(LCA)的产生与两条古人类2号染色体的融合阶段。说明早、中更新世过渡期严重的群体瓶颈对人类进化具有关键影响,可能决定了现代人类许多关键表型的形成;并且这一远古时期群体数量的衰减,降低了65.85%现代人群的遗传多样性,对人类生命和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命科学学院姜伊娜研究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员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Control of arbuscule development by a transcriptional negative feedback loop in Medicag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AP2/ERF蛋白ERM1/WRI5a-ERF12-TOPLESS转录复合体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的正-负反馈环,动态调控营养交换和丛枝发育过程,从而维持互惠共生关系的稳定。 研究首先证明Half-size ABCG转运蛋白STR通过与STR2形成转运二聚体,介导苜蓿脂肪酸向丛枝细胞供应。接下来,以STR2在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为起点展开研究,鉴定到ERF家族两个新的转录因子ERM1和ERF12拮抗调控营养交换基因表达和丛枝发育。其中,ERM1通过靶向AW-box与AW-box-like元件激活下游脂质合成及转运相关的靶基因表达,正调控菌根共生。ERF12是植物中鉴定到的首个负调控丛枝营养交换的转录因子,可通过招募TOPLESS家族辅抑制因子TPR3a,负调控菌根共生。本研究成果的发表,加深了对于菌根共生中植物营养交换调控机制的理解,并为菌根共生的遗传改良及农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人机交互和社会计算领域顶级国际会议ACM CSCW 2023 奖项与表彰公布(https://cscw.acm.org/2023/index.php/awards/),ICALK人机交互课题组两项研究被长文录用并获得论文表彰奖。其中,Data Work of Frontline Care Workers: Practices,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Context of Data-Driven Long-Term Care获得影响力表彰奖/Impact Recognition Award(共5篇),Care Workers’ Wellbeing in Data-Driven Healthcare Workplace: Identity, Agency, and Social Justice获得包容性贡献表彰奖/Recognition for Contribution to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Award(共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