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2022-12-14来源:本科招生网浏览量:2705

为激发同学们的向学之心、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提供更适宜的平台,学校早在1980年代就开展了“学习优秀生”的探索,1994年起先后在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心理学、物理学专业建设基地班,2011年开始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2015年起,学校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开展合作,联合举办“菁英班”,积累了丰富的拔尖人才培养经验。

2019年起,学校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目标,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先后在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物科学、化学、哲学等专业开设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宽广国际视野和远大学术理想的未来科学家或思想家。其中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心理学、生物科学、化学、哲学、计算机科学10个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哲学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

2022年,学校汇聚全球优质资源,以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为核心,成立卓越人才培养的改革试验特区——卓越学院。学生入选强基计划、拔尖计划2.0之后,均实行动态进出机制,自动入选卓越学院,由院系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选拔、考核标准和程序,并予以公开。学生进入卓越学院,将获得以下学习机会:

1.优秀教师的引领

学校致力于以拔尖人才培养未来的拔尖人才,将邀请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杰青、优青等人才计划获得者担任导师或任课教师,让学生感受到名师的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

2.挑战更高难度、更具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学校为拔尖学生设置更具挑战性的培养方案,部分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过程性评价、全英文教学,强调思维和能力的双重训练。学校提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以及修读研究生课程和荣誉课程的机会。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申请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院系审核和学校备案后予以实施。

3.更为丰富的学术训练

学校设置进阶式学术训练,拔尖学生将拥有更多进入实验室和课题组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身研究志趣,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可以充分利用跨院系、跨校的平台。在暑期短学期,院系还将组织不同类型的科研训练活动。

4.更多交流机会

学校、院系将充分利用已有的交流渠道,邀请海内外名师来校开设讲座和主讲高水平课程,支持拔尖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项目或者科研实习。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会通过定制项目的方式让更多拔尖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多元文化体验的经历。

5.本研衔接培养

学校鼓励拔尖学生深造,在大三起可以修读研究生课程,可以提早开展学术研究,提早选定研究方向和导师。通过考核后,将获得推免资格。

各位同学,如果你有志于挑战自己,欢迎你加入强基计划或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挖掘自己的学术潜力,在学校为你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下,追逐自己的学术理想!

 

附录1、华东师范大学强基计划学生培养管理办法(http://www.jwc.ecnu.edu.cn/d6/93/c40559a513683/page.htm

 

卓越学院简介

https://zyxy.ecnu.edu.cn/

为推动华东师范大学早日建成引领育人创新的、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探索“卓越学术”“卓越育人”“通识课程”三大纲要率先落地,树立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卓越育人新范式。20224月,学校汇聚全球优质资源,构筑卓越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特区,建设虚实结合、机制新颖的开放共享平台--卓越学院。

卓越学院确立并突出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根本理念,肩负育人使命,积极探索示范,培养“未来领军型的卓越英才”,变革教育教学与科研思维、落实卓越育人理念,以“聚焦、交叉、颠覆、进步”为策略,以卓越学术融合卓越育人,先行通过卓越人才的培养,打造卓越学术、卓越育人改革试验特区。

特区是探索性的虚实结合的虚体运行平台,机制上强调开放流动、共享竞争,依序重点实行高水平的研究型本科教育、卓越的研究生教育、颠覆性的创新创业实践与学术研究。以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个性而卓越的发展为目标追求,探索建立新的育人标准、育人模式、课程体系,引领全校人才培养模式迭代更新。逐渐由本科专业拓展到对应的研究生学科,探索并建立新的面向卓越、师生共进的教育与研究形态,探索实现学术研究在国际上的原创引领,对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制约国家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以形成师大特色、中国领先、影响世界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学院基地介绍

1.“元化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基地传承王元化先生及中文系诸位先贤的思想风范和学术品格,以创造“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为宗旨,逐步完善抓放结合的管理制度,引导和扶持个性化学业发展;打造以经典讲读和科研能力训练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小班研修、读书会夯实知识基础、锻炼学术能力;组建“六位一体”的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学术指导;兼重学科融合、专业积累和个人兴趣,大力支持学生自主科研活动,打造本科生学术校级交流平台;营造宁静致远、平等共赢的育人文化,不断优化院系育人生态,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远大的学术理想的青年研究者和思想家。

2.“历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基地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在继承和发扬历史学系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通史研究和世界史研究各领域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联合哲学、地理、城市与区域科学、外语等相关院系,打造“历史+TSM创新培养体系,即:通过时间(Time)、空间(Space)和人(Man)塑造历史学现代学科的本位认知,使用“跨”(Trans-:跨学科;跨文化)+“超”(Super-:超级课程;超越课堂)+“多”(Multi-:多语种;多导师)的复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团队精神(Team)、拥有科学认知(Science)、时刻关注心灵(Mentality)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高端研究人才。

3.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基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创新潜力强、专业能力精、综合素质优、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意识且敢于挑战科学重大问题的数学青年英才。通过推动数学教育信息化、数学学习智能化,聚焦课程教学团队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建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师大模式。

4.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秉承“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分类培养、激励创新”的办学理念,依托国重实验室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大师引领加强精神-学术风范感召,打造光物理特色课程体系,前沿导向奠定理论-实践扎实基础,形成高挑战科研训练路径,科创竞赛提升创新-创造科研能力,培养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远大的学术理想、敏锐的物理直觉和浓厚的科研兴趣、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出色的实践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活跃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有志于从事物理、尤其是光物理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

5.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立足党的教育方针,传承学科优良传统,依托学科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和高层次人才队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城市的资源开发、生态重塑、智慧管理等前沿挑战,重构6+6+6核心课程体系,强化三层次实践,培养适应地理科学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远大的科学理想和爱国情怀,具有良好的思维素养,具备探索地理学前沿问题的勇气,具备构建城市-自然-社会综合模拟体系的地理计算与模拟能力,具备突出的野外实践力与研究创新能力,具备独立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领导研究团队开展协同研究的能力,能勇攀学科巅峰的地理学优秀未来青年科学家。

6.“耀翔班”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基地承“走中国道路、具国际视野、传科学精神、成海派风格”之师训,贯彻“厚基础、强学习、创新知”的培养理念,以心理学科基础知识、科学思维、先进技术、创新精神为核心培养内容,采用阶梯式课程结构和留白式学习方案,夯实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生命科学等交叉学科基础。以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设立个性化模块课程,为学生配备“心理学+交叉学科”双导师,建立全景式科研训练平台,设置“54321”具体的科研学习要求,强化学生问题解决的跨学科思维与技能训练,提升从事心理学相关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贯中西、报效祖国、敢于创新、追求卓越”之未来优秀心理学家。

7.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基地面向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前沿及国家和社会战略需求,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构建“思政引领,双院交融(学院-书院)、双强合作(学院-中科院)、双轮驱动(教学-科研)、双向循环(产学双循环)”的育人模式。通过学科轮转、丰富的科研实践活动、微型化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培养“有情怀、厚基础、宽视野、善交叉、强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其未来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世界一流科学家奠定基础。

8.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基地以“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为培养宗旨,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发挥大师引领作用,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科教融合,夯实国际育人,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底蕴、视野宽广、基础知识扎实、批判思维突出、创新能力卓越的未来化学及交叉领域的领军人才,形成实践引领、创新导向的培养特色。

9.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基地秉承学校“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贯彻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育人理念,构筑“筑基、强基、融通、拔尖”四阶段进阶式人才培养路径,打造多层面全覆盖的导师群,建构以新课程体系、新教学模式为特点的拔尖教学体系,实施“国际化”培养模式,培养能够参与世界性百家争鸣,具备文理交融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意识,引领时代精神的未来哲学家。

10.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面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针对我国IT领域“缺芯少魂”的现状,应用驱动,前沿引领,培养计算机科学拔尖人才。基地采用新兴教育科技支撑个性化主动学习;通过知识体系重构推进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培养创造性思维与解决真实问题的理念和工程实践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方式创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选拔和培育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硬核计算机科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