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推送

专业推送

立德树人,攀高行远。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按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路径,围绕“育人、文明、发展”责任使命,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统筹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三大工程,聚焦”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行动计划,分三步实现一流办学目标: 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35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光荣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目前设有4个学部、33个学院(系)、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研究院,另设有4个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本科专业总数85个,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医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

  •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

    培养目标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位居国内一流学科前列的优势,适应新时代公费师范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培养明于师德,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出众的师范气质;精于教学,具备全面的语言文学专业素养、出色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语文教学能力;善于育人,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敏于发展,具有突出的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能够成为所在单位教学与管理骨干的学者型卓越中学语文教师。

    核心课程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通论、<论语>导读、<史记>导读、语文学科教育论、语文教学设计以及学科素养与语文教学系列课程。

    就业去向毕业生热爱教育,乐于教育,具备较强的人文情怀和师范气质,98%以上的师范毕业生均能奔赴国家需要的教师岗位。在近五年的调查中,67%的同学均在省市重点中学担任骨干教师,有近60%获得各级奖励。发展潜力大,具有突出的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毕业五年的师范生评上中级职称的比率接近70%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位居国内一流学科前列的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人类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基础、全面的人文学术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较为突出的文艺鉴赏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文化创意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勇于反思与创新,善于沟通与合作,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全面的修养,具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自觉意识,有望在毕业数年内成长为学术研究、文化建设、行政管理等行业的青年骨干并具有引领能力的卓越本科生。

    核心课程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文工具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通论、<论语>导读、<史记>导读、<庄子>导读、<昭明文选>导读、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导读等。

    就业去向在近五年的调查中,44%的毕业生在国内升学,其中95%的同学就读国内双一流高校;10%的同学选择出国出境深造,其中60%的同学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top100的高校。已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超过70%的同学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业5年左右较快成长为优秀骨干人才。用人单位对专业学生的评价为:专业扎实,综合素养高,适应能力强,经过几年培养和锻炼之后,能够很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很快脱颖而出。


  •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强基计划)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强基计划)

    培养目标:古文字的知识系统是以“字”为基本单位的,而“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研究对象本体所携带的海量信息,规定了专业基础积累的厚度,是古文字人才培养的关键。古文字是上古人类行为的遗迹,而任何断代的人类行为,都是当时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的综合现象。因此古文字研究,又是一门“功夫在字外”的学问,古文字人才,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储备。

    古文字研究的手段、方法乃至研究模式形成于前数字时代的主要是手抄传播的字处理条件,虽然也积累了许多的值得继承的优秀传统,但是在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字处理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今天,古文字研究不断合理引进最新字处理科技提供的发展动力,优化手段、方法和研究模式,又是今后的古文字研究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综上,华东师大的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强基计划注重培养学生如下素养:具备甘坐冷板凳的传统专业精神,形成坚实的古文字知识储备和专业积累;拓展宽博的人文学科知识结构,提升跨学科研究的眼界和能力;善于顺应文字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现状,与时俱进,锐意创新。

    基于这样的目标,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将打造以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为核心,以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古代文学为两翼,注重古文字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程体系,共育“厚基础、宽口径”,具备国际学术视野的古文字学优秀后备人才。

    培养举措:“强基班”将延续中文系一直坚持的前期导师制度、专业导师制度、国学专书系列导读课、人文经典导读、学年论文、小班教学等优秀做法,并以“大师引领”为核心,通过强化使命驱动,创新学习方式,科学选才鉴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科交叉,深化国际合作等手段,共育“厚基础、宽口径”的古文字学优秀后备人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大古文字学专业将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特色,以已有的古文字智能图像识别系统和古文字网络数据库为基础,进一步打造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的助学利器,让来到华东师大进入古文字方向强基计划培养的同学,获得实实在在的最现代化的古文字学习条件。

    1.单独编班,小班教学,形成“重基础、重思考、重研讨、重创新”的班级氛围。

    同学入学后,单独编班,配备专门辅导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配备立体化导师队伍,实行小班化教学,注重打造“重基础、重思考、重研讨、重创新”的班级氛围。

    2.强调“课程思政”落实,注重三全育人,凸显立德树人核心使命。

    发挥中文系入选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的优势,强调全部课程落实“课程思政”,注重课程育人,扎实凸显立德树人核心使命。

    3.大师引领,名师参与,构建强基计划导师制新模式

    注重大师引领,名师参与,形成“学术班主任-学业导师-科研导师”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导师队伍和导师活动新模式。

    1)学术班主任:由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终身教授担任,在班级中倡导和营造“学习与思考无处不在”的理念和氛围。

    2)学业导师:由高水平学者担任,以经典阅读、出土文献阅读和古文字识读为主要抓手,通过小组讨论、研讨等形式开展导师活动,拓展第一课堂,夯实专业基础,打牢专业根基。

    3)科研导师: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担任,以项目为载体,吸引学生提早进入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研究和创新能力。

    4.使命驱动,创新课程,打造古文字学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

    1)课程体系以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为核心,以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古代文学为两翼,以古代文明和文化传统为目标,同时兼顾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化,注重通识教育的浸润熏陶。

    2)在专业必修课中打造荣誉课程体系。荣誉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同类课程更深入,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究精神。通过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3)全新打造“专业进阶”“学术前沿”“专业实践”等模块化、个性化的专业选修课体系,因材施教,确保“学”与“用”各环节良好衔接又形成合力。

    4)培养过程注重古文字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古文字的数字化已是大趋势,古文字资料的发掘、整理和保护、辨识和解读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处理等现代化手段对古文字资料整理和研究的能力,为古文字学开辟学科新领域和前景,探索实践新文科实施路径,对接国家重大战略。

    5)鼓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科、跨年级选修相关课程,文理融合,在跨学科中成长,汇通古今,了解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鼓励学生选修合适的研究生课程。

    5.与书院联动,强调价值塑造,提升使命担当意识

    培养过程将注重与本科生书院联动,重视学生人格养成,以使命驱动为初心,有熏陶、有浸润;结合书院学习生活社区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直面古文字学学科前沿与人类文明发展,激发学生志趣和自我驱动力,鼓励学生坚守学习初心,培养学生的学术抱负。

    6.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注重课堂内外结合,助力学生成长

    1)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选择导师、专业、课程的空间。学术氛围宽松化,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2)在坚持混合式课程的基础上,推进小班研讨和完全导修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加强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变课堂为师生、生生合作互动的平台,鼓励学生团队合作。

    3)积极运用慕课、大夏学堂等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授课形式互动化,师生可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随时讨论。

    4)强化专业学术实践,鼓励学术交流。

    7.加强境外交流,提升国际视野

    1)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条件,把外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具备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论文及用英语流畅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

    2)搭建丰富的国际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境外交流。通过邀请国际一流学者开设课程、开展一个月以上的学术工作坊等,让学生有机会与国际知名学者交流和对话。


  • 历史学

    历史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依托位居于国内一流学科前列优势的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新时代历史学科发展、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全面的历史学素养、扎实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富有人文情怀、反思和批判精神,能够胜任史学研究的优秀后备人才或人文类综合型实践人才,满足现代社会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需求。

    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中国史学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16-19世纪世界史、20世纪世界史、外国史学史。

    就业去向:本专业非师范毕业生升学意愿强烈,近年平均国内升学率在55%左右,还有许多学生出国深造,2019级“思勉班”同学全部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直接就业的同学主要集中于中学和企事业单位等。

     

    历史学(公费师范)

    培养目标依托位居国内一流学科前列的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以及我校在全国高校居领先地位的教育学、心理学,面向全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和国家公费师范生培养高质量要求,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全面的史学专业素养和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具有专业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胜任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的研究型中学历史教师。

    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中国史学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16-19世纪世界史、20世纪世界史、外国史学史。

    就业去向:本专业师范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且乐于献身教育事业,近年来,师范生就业率为100%,其中初中教师为47.54%,高中教师为52.46%


  • 哲学

    哲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志在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一流、具有华东师大特点的哲学专业,培养植根中国、面向世界、基础扎实、能力突出、有志于发展新时代我国哲学事业的优秀人才,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哲学概论、逻辑导论、自然科学史、法律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史、宗教学概论、西方哲学史、中国近代哲学史、伦理学、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美学、数理逻辑、中国哲学与文化原著选读、西方哲学与文化原著选读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较高。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含升学)率接近100%,58%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境内就读高校均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境外深造高校多位居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及邻近省份,就业方向以教育行业为主体,不少学生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世界五百强企业。毕业生踏实勤奋,思辨能力突出,自我学习和工作适应能力强,富于开拓进取精神,专业发展潜力大。毕业五年,在所在单位多能成长为主要业务骨干,十年后部分学生能成为所在行业的拔尖人才或行业精英


  • 哲学(强基计划)

    哲学(强基计划)

    培养目标:哲学专业“强基计划”志在落实中国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贯彻我系“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人才培养理念,践行“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道路,发挥哲学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探索并遵循哲学学科一流人才成长规律。在“导师制、小班化、研究型、国际化”等有效模式基础上,按照“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科学选才鉴才”的要求,逐步建设具有华东师大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高地,形成以“名师—名课—名教材”为特点的一流课程体系,努力培养一批植根中国、面向世界、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特点鲜明的哲学基础学科人才。

    培养计划: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强基计划采取分阶段式培养:(1)在一年级主要集中于文史哲大类培养与哲学视野开拓。(2)二年级主要集中于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着力于哲学史、哲学原理、哲学经典文献的阅读,将经典阅读当作专业课教学的基础,并注重逻辑思维训练,鼓励主动申报校级及以上科创项目。(3)三年级深化哲学基础知识学习,着力于问题意识培养、逻辑论证训练与理性分析问题能力,主动参加科研导师的项目研究,注重文献解读与分析能力。(4)四年级强化哲学写作训练,培养哲学素养与锻炼良好的“做哲学”的能力,即发现问题、解读文献、撰写综述、建构论证与回应质疑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路径:哲学专业“强基计划”的理念落实与制度安排体现为四大培养路径:(1)导师制。哲学专业为入选的学生配备了一对一的全程指导教师,导师分为两种类型:学业导师与科研导师。特别是充分发挥各层次高级人才担任导师,确保导师制的含金量和实际效果。(2)小班化。学生将单独编班,采用通识型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给每位学生制定的个性化学习方案,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能力要求”之间达成相互支撑和匹配的联系,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期限、课程选择、双创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方面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3)研究型。重在培养未来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致力于拓宽知识视野,铸造通识基础;强调逻辑思维,培育科学理性;搭建研究平台,强化学术训练。(4)国际化。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一流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既能反映世界哲学的进展与趋势,又传承中国优秀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注重以科研项目、密集型课程、研讨班、暑期短学期、系列读书会等形式带领学生接触世界哲学前沿。在政策与资源层面上鼓励和支持学生赴国外短期访学、互换交流与学术参访。

  • 政治学与行政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深厚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素养的卓越人才,坚持“高水平、重交叉、明国情、知世界”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思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综合发展,能够适应多种发展路径需要。

    核心课程:本专业设置了兼具复合性与专业性的课程结构。其中,学科基础课如行政学概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管理学概论等,旨在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专业必修课涵盖了政治学的各个领域,如中国和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政府经济学、国际关系史等;专业任意选修课则主要对接学科前沿、国家地区战略发展需求,深入研究某一议题,如国际战略学实务与案例等。同时,根据“新文科”的指导精神,设置了跨专业选修模块,包括新闻学、法学、管理学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修读方向。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有50%左右选择继续升学深造,主要集中在政治学或其它社会科学领域;50%左右选择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人事、政策研究与分析、项目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 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双学位)

    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双学位)

    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双学士学位项目立足“新文科”的建设背景,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理念,依托“政治学”与“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遵循两个学科发展基本规律及各自学科特色,打造“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系,致力于培养能够将两个学科融会贯通、学科基础扎实、学养与能力兼备、拥有自主发展能力的政治传播复合型人才。本项目不仅能很好地贴合当下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且能满足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

    培养目标: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双学位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关怀、担当精神、创新勇气、实干能力、全球视野,同时具备政治学和新闻传播学跨学科专业素养,能够满足当前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现代化政治传播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结合学校统一开设的通识课,本项目设置了兼具复合性与专业性的课程结构。其中学科基础课包括新闻学概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管理学概论等,旨在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专业必修课涵盖了政治学、新闻学的各个领域,如新闻实务、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政府经济学、大众媒介与政治等;专业任意选修课主要结合学科前沿和国家、地区发展战略需要,深入研究特定议题,如环境新闻等。

    就业前景:本项目毕业生以国内升学、海外深造以及供职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部门为主,可担任政府新闻宣传、公共事务管理、危机传播管理等工作。

  •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师范)

    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打牢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广博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掌握科研、写作、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综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紧紧围绕“知识整合、学科素养、思维养成、理想信念、世界视野、家国情怀”六大毕业要求,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专业跨学科课程,促进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兼具的知识结构,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本专业立足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实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实践的融合培养,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等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开设了一部分实践课程,设置了校外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国情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培养学生理论宣传、党团工作、行政管理等实务能力,使其未来能够胜任高校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理论阐释和宣传工作。

    就业前景:本专业具有完整的本硕博教育资源,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可以通过推免选拔、申请或报考等方式,继续在本校和国内其他一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国外知名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选调生招考等途径到政府部门工作;可以选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基层教育机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可以到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基层单位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组织、宣传与管理等相关工作。

  •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公费师范,师范)

    培养目标:近年来,本专业定位在培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能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厚实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与现代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管理与沟通能力;具备创新发展的潜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养,能够胜任中学思政课教学和教育管理并推动教学改革的卓越型骨干教师。

    核心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政心理学、德育原理、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导论、思想政治课教材分析等。

    就业去向:往年的毕业生既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在高等院校、中等学校任教。近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为公费师范生和非公费师范生。公费师范生就业率为100%,主要到各省(自治区)市、地区的重点中学担任政治课教师,除个别学生解除了公费师范合同,1年后均获得直升教育硕士的资格。非公费师范生主要保研考研至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就业到各省(自治区)市、地区的重点中学担任政治课教师、国有企业等。

  • 法学

    法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学院恪守“奉法守正、知行合一”的院训,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为原则,致力于培养“有关怀、识时务、讲方法”的卓越法治人才及其后备力量。

    学院积极推进法学教育改革,突出法学教育的实践品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法律职业人才。已与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普陀区法学会、西门子公司、紫竹高新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等签约,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例如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大赛总决赛亚军(2017)、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国内赛特等奖(2017)、上海市高校大学生法治辩论赛冠军(2018)、“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2019)、第十七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全国选拔赛二等奖(2019)、上海市首届法律案例分析大赛一等奖(2019)、上海市高校大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亚军(2019)、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特等奖(2020)、Jessup 国际法模拟法庭国际赛中国赛区二等奖(2021)、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海市金奖(2022)、“尚法杯”上海市高校大学生法治辩论赛邀请赛冠军(2022)等殊荣。

    核心课程:法学导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环境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等。此外,还开设了优质的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例如法律修辞与论证、法律方法论、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哲学导论、政治学导论、社会学导论、经济学导论等。

    就业去向:华东师大法学院毕业生升学率高,就业渠道宽广,主要去向为进入国内一流法学院和海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或者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法院、检察院、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每年约40%的本科毕业生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另有多名毕业生进入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康奈尔大学、德克萨斯大学、乔治城大学、波士顿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深造。


  • 法学(心理学)(双学位)

    法学(心理学)(双学位)

    专业简介:为主动适应国家法治建设需要,贯彻《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顺应中国新文科建设发展目标,按照《华东师范大学推进本科卓越育人工作行动方案》要求,法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联合建设“法学+心理学”双学位项目,探索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合作,以学生的能力达成与素质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既精通法律,掌握法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能力,又通晓心理学,掌握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释适用法律的能力。法学(双学位)专业标准学制四年,本科毕业并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的,授予双学士学位(法学+理学)。

    培养目标: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为原则,以打造“有关怀、识时务、讲方法”的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高效率、高质量地接受法学与心理学教育,深入了解法律制度、心理学基础知识并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综合运用法学与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为社会实践提供学科融合的观察视角与解决方案。

    核心课程:法学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国际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法律职业伦理等。

    心理学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学导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含实验)、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研究方法导论、研究方法系列等。

    特色融合课程主要包括:犯罪心理学、证明科学与认知心理学、法律心理学、论文写作、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就业前景: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国家法治建设需求,胜任立法、行政、司法、法律服务、法学教育、学术研究等法律实务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并能发挥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优势,服务于前述法律实践工作。无论是从事法律与认知科学研究,还是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特别是从事审判、公诉、律师代理辩护、犯罪侦查、社区矫正等工作,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毕业五年左右在相关领域能够有所建树,擅长运用法学、心理学及其它知识方法解决法律实际问题。

  • 社会学类-社会学、社会工作

    社会学类(非师范)-社会学、社会工作

    社会学类包含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它们合并起来以学科大类的形式招生,学生入学之后,经过一年的大类培养,在大一课程结束后,根据自己兴趣,自主选择其中一个专业。社会学类专业就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帮助大家探索社会生活、理解社会动态、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应用兼顾的专业。

    培养目标经过四年的培养,我们希望社会学类本科生至少可以具备三方面的独特能力:(1)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的能力;(2)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3)参与和改变社会的能力。总之要培养公民意识,提升综合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类本科课程包括三大版块内容:基础理论、分析方法和实践技术。

    1)基础理论版块向学生讲授社会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如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中国社会、中西社会学理论、人口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等;

    2)分析方法版块向学生讲授社会研究和分析方法,如社会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访谈方法、社会统计分析、研究报告写作等;

    3)实践技术版块向学生讲授社会学类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技术,既包括应用社会学课程(如经济社会学、传媒社会学、消费社会学等),也包括实践社会工作课程(如小组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还包括政策应用类课程(社会政策概论、社会福利概论、社会工作行政等)。

    就业去向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样,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已连续多年实现100%。主要有三大毕业去向:(1)在国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包括高校、新闻出版等)从事社会发展研究与预测,社会规划、管理与服务,社会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工作。(2)在企业(包括银行)和社会组织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规划与管理、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营等工作。(3)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年均有50%以上学生成功升学。其中,有25%左右的毕业生选择赴国(境)外留学,如美国的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等,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港澳台地区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


  •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编辑出版学

    新闻传播学类(非师范)-新闻学、编辑出版学

    新闻传播学类的学生进校后第一年,进行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采用统一的培养体系;一年级结束后,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成绩、兴趣、专长和社会需要等情况,分别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

    新闻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新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能熟练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通过系列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的设置,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学生对社会的关注视野。通过新闻传播基础、新闻实务、理论研究基础、卓越创新实践等系列课程设置,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通过新媒体技术基础和融合新闻报道系列课程设置,提高学生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能力。通过新闻传播学经典选读和传播研究方法系列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法规与伦理、摄像与非编技术、新闻采访和写作、创意新闻报道、摄影报道、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电视节目编导、纪录片制作、融合新闻报道、新媒体研究、传播研究方法、暑期国情调查、融媒体中心工作坊实训等。

    就业去向十几年来,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各类型主流媒体机构工作,如《财经》杂志、澎湃新闻、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SMG五星体育、东方网、新民晚报、文汇报等,以优秀的表现得到用人单位好评。一部分学生进入政府机构从事文案宣传类工作,一部分学生进入各类新媒体传播机构工作和独立创业,也有毕业生进入世界知名企业进行公关宣传类工作,如罗德公关公司、奥美广告公司等。

     

    编辑出版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编辑出版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能够熟练掌握现代编辑出版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编辑出版人才。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中青年教学队伍。专业教师均毕业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均有在哈佛、牛津等国外名校访学交流的经历,科研能力较强。在专业师资队伍中,多位教师为“双师型”人才,曾在国内知名出版机构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编辑出版行业从业经历,能够为卓越出版人才的培养输送鲜活的案例与实践经验。

    核心课程编辑学概论、出版学概论、中外编辑出版史、校对理论与实务、数字出版导论、版权贸易理论与实务、出版业法律法规、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现代编辑出版前沿专题、选题设计与宣传策划、书刊装帧与设计、图书编辑出版实务、网络与电子出版实务、出版物市场营销、创意数字内容运营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就业选择比较多元,可进入传统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文化公司、网络游戏公司、网络文学公司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的内容生产与服务领域,从事编辑策划、市场营销、出版管理、文化创意与传播等工作。目前毕业生就业领域涵盖各种媒体形态,既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读客文化、巧虎等知名出版机构和文化公司,还有字节跳动、喜马拉雅、B站、美团等互联网运营商,以及上海纽约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宣传部门和管理岗位,另有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建设银行等国企的企划与新媒体运营类岗位。除直接就业外,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求学深造。每年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免推直研、考研等方式继续学业。多名往届毕业生进入汉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利兹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深造。

  • 新闻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双学位)

    新闻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双学位)

    培养目标:本项目致力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兼具新闻传播知识和数据技术理解研发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上,学生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与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新闻传播基本知识,具有设计思维、数据思维、系统架构能力和算法技术能力,具有针对新闻传播应用场景的大数据系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核心课程:中国人文经典、外国人文经典、程序设计、设计思维、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设计实践、数据科学与工程导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率论、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视听语言、摄像与非编技术、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和写作、数据科学与工程数学基础、新闻编辑、新闻法规与伦理、外国新闻传播史、数据科学与工程算法、当代数据管理系统、统计方法与机器学习、新闻评论、传播研究方法、当代人工智能、信息可视化、自然语言处理、融媒体中心工作坊实训、新闻传播学经典选读、新闻报道前沿、暑期国情调查等。

    就业前景:在发展预期方面,毕业五年左右,学生有望成为新闻传播单位数据系统架构、数据分析、数据新闻报道和数据可视化的骨干力量并显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毕业十年左右,有望成为科学和人文素养全面、具有规划新闻传播实践业务前沿发展能力、具有数据科学研究者能力和新闻传播业务领导者潜力的复合型人才。


  • 广播电视编导

    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艺术类)

    培养目标:学院为师生提供了融媒体中心、计算机房、苹果机房、摄影室、非线性编辑机房、多功能演播厅、表演训练室、画室、视听教室、录配音间、录播室等各类实验室和拍摄器材。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院目前已经与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百事通BesTV网络电视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上海剧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直播中心、上海各区级融媒体中心等多家单位签订建设学生实习基地的协议。学院通过提供各类优质的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和策划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电影摄影、电视摄像、视听语言、新媒体艺术概论、电影剪辑、纪录片导论、广播电视概论、中国电影史、编剧、动画概论、纪录片制作、影视表演、外国电影史、影视导演、新媒体节目创编、影视后期特效、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训工作坊、跨学科影视理论、跨文化电影研究、跨门类电影研究、融媒体制作、全球视野与文化等。

    就业去向近年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均较出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在专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彰显优势。就业学生中有签约省级电视台、各类民营影视机构和新媒体公司,也有自主创业开设影视公司。

    毕业生的升学去向方面,境内学校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境外学校有: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东北大学等。

  • 播音与主持艺术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艺术类)

    培养目标:华东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将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探索海派特色、综合性大学优势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一流专业教育体系,完善 “线上+线下、课堂+媒体、虚拟+现实、本++博联动”的播音主持教学方式,同时,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加强“国情教育+国际视野”的播音主持社会实践。以实践促创新,培养新时代、新传播、新主流所需的口语传播艺术人才。

    核心课程:播音主持艺术概论、播音主持语音、播音发声与艺术言语、播音主持表演、声乐艺术、播音主持形体训练、即兴口语表达、播音主持创作、新闻主播技能实训、访谈节目主持、综艺节目主持、出镜报道实训、新媒体节目创编、音频节目主播创作、综艺编剧、播音主持史论、口语传播研究、主持人工作室实训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主要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音像制作公司以及其他新闻宣传单位、党政机关、各类大型企业、社区等从事播音、主持、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宣传公关、媒介管理公关等工作。就业单位包括中央及各省市级媒体等。

  •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非师范)

    202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增设国内唯一的比较文学本科方向,于第一学年下学期选拔,第二学年以小班化拔尖模式进行培养,尝试高起点突破,满足不同层次本科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更深地介入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工程,引导学生以语言为支点进入世界思想史和文化史考察,勾勒文明交融互鉴和世界体系演变的历程,掌握重塑中外文化关系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工具

    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秉持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办学传统和经典为本、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凸显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扎实的中、英文为基础,培养学生中外文明互鉴与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专业素养,以及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与当代国家文化战略深度对话的能力,使其成为“双语、双文化、双能力”的卓越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服务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培养具备“明德乐群、基础扎实、反思探究、身心健康、持续发展、国际视野”六大核心素养,能在国内外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推广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备完善的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实践应用课程互为支撑,注重前沿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独立研究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国际中文教学”、“中外文学与文化”、“汉英语言”、“比较文学方向”等不同系列课程群。

    国际中文教学课程群:国际中文教学案例专题、国际中文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国际中文语言要素教学、国际中文教学法、国际中文教学通论、国际中文教育技术、国际中文教育前沿阅读等。

    中外文学与文化课程群: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史、英国文学史及作品(双语)、美国文学史及作品(双语)、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民俗、西方文化(双语)、跨文化交际导论(双语)等。

    汉英语言课程群: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导论、英汉互译、汉英语言对比、高级英语精读等。

    比较文学方向课程群:文学研究方法导论、比较文学导论、戏剧研究方法导论、法国文学选读、德语文学导读、文学与媒介、第二外语(法语、德语、日语或西班牙语)等。

    中外融合课程群:中国文化体验与国际传播、中西文化比较、中国传统艺术鉴赏、中国传统绘画导论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70%左右在国内外著名学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近30%为境外世界高水平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利兹大学、伯明翰大学等,其余学生就职于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就业率一直保持100%


  • 英语

    英语(公费师范、非师范)

    培养目标华东师大英语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切实的应用能力的英语语言文化方向的研究人才、教师、口笔译人员,以及其他各类人才,在巩固、加强和拓宽学生的语言、文化、教学、国别与区域研究等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核心课程:综合英语、高级英语、泛读、听力、语音、会话、写作、语法、英译汉、汉译英、口译、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语言学概论、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英语学科教学法、当代国际关系等。

    就业去向:我系毕业生除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外,就业去向包括中学、外资企业、政府外事部门、出版社、报刊、电台、电视台、教育机构等单位,社会需求大、评价高。


  • 翻译

    翻译(非师范)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口译、笔译能力的学生。我系与《环球时报》英文版、环球网、上海外语频道(ICS)、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合作,建设优质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实践提升口笔译技能,扩大知识面,加强实操能力,切实有效地促进学习。我系历届都有优秀本科生在校期间获得人事部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最高等级口译证书(一级),一半以上学生获得CATTI口译或笔译二级、三级证书。

    核心课程综合英语、高级英语、交际口语、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翻译理论导读、汉译英、英译汉、口语与口译训练、交替传译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每年有一半以上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生就业面广、就业质量高,深受各类用人单位的欢迎。

  • 翻译(历史学)(双学位)

    翻译(历史学)(双学位)

    培养目标通过华东师大翻译系与历史学系的强强联手,依托两个专业位居国内学科前列的优势,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致力于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具有全球视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专业技能扎实、能熟练使用外语和中外历史知识,胜任国际交流、语言服务、史学研究传播、国际组织、文化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卓越的翻译+历史跨学科人才。

    核心课程学科基础课:综合英语、中外翻译史、学术翻译导论、16-19世纪世界史、20世纪世界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当代史、中国现代史、史学理论与方法。专业必修课: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译汉、汉译英、高级英汉互译、高级英语、口语与口语训练、全球治理与公共政策、当代国际关系、历史学专业英语、史学典籍翻译、冷战时期美国与亚洲国家关系档案文献精研、翻译与中西文明互鉴、中国古代文明(上)、中国古代文明(下)、外国史学史。

    发展预期本专业对毕业五年后的期望:1.结合翻译和历史双学科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成为具有开阔视野、格局意识,富有家国情怀,复语翻译能力不断提升,专于历史与国别研究素养,能够承担起推进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时代使命,国际传播和国际组织知识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的高端人才。2.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较强的专业能力,熟悉翻译基础理论,口译和笔译实践能力尤其是史料翻译能力有明显提高,对国际话语体系、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国别和区域等相关领域有更为宽广和深厚的了解,并显示出良好的科研发展潜力和发展态势。3.自主发展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重视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成为岗位骨干力量和探究学术前沿的高层次人才。


  • 德语

    德语(非师范)

    培养目标德语系秉承华东师范大学 “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镕、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有机统一、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德语专业学生不仅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而且掌握扎实的德语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及各用人单位的青睐。

    核心课程德语专业本科生学习的主干课程有德语精读、泛读、视听说、语法、会话、概况、写作、德译汉、汉译德、新闻听力、外报阅读、现当代文学选读、德国文学史、德国概况、经贸德语、中德跨文化口译、德译中国文学名著选读与文学翻译、德语语言学概论、德语诗歌欣赏、论文写作等。研究生的主干课程有德语语言学、 德国文学史、德语文体学、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德语高级口译、德译中国文学名著选析、德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法、德语文学评析、词汇学、跨文化交际与中德国情对比、德国文化与文化学等。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各有特色,各有侧重。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厚基础,宽口径,多维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就业去向近三年来,德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00%,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去向为外资及合资企业、教育机构、新闻出版机构,媒体、政府部门,外事机关、金融机构、文化企业、涉外文化机构等部门。出国学习深造,国内读研的学生数也逐年增长。

  • 法语

    法语(非师范)

    培养目标法语专业主要培养精通法语语言文学、了解法国经贸、文化等情况的法语类人才。

    核心课程法语精读、泛读、视听说、语法、写作、法译汉、汉译法、法国文学史、法国概况、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评论、旅游法语、口译、法语语言学概论等。

    就业去向法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也一向以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而深受用人单位及其他高校的好评与欢迎。毕业生除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之外,主要就职于外资合资企业、国家企事业单位及高校、各级政府机构外事单位、法国驻上海的各机构等。

  •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非师范)

    培养目标华东师范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建立于2013年,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西班牙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能够在教育、外事、涉外经贸部门、涉外文化交流机构和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机构中从事相关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核心课程西班牙语精读、西班牙语视听、西班牙语口语、西语阅读、西语写作、西语应用文、西语口译、西语笔译、西班牙语报刊选读、西班牙历史和文化概论、拉丁美洲历史和文化概论、西班牙文学史及选读、拉美文学史及选读等。

    就业去向西语专业自2017年首届毕业生至今连续五年保持就业率100%,以2019届本科毕业生为例:学生或选择剑桥、上外、华师大等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或选择教书育人(上师大附中、甘泉外国语、世界外国语中学),抑或加盟相关文化机构(塞万提斯图书馆)及企业(春秋旅游拉美司、知名营销策划公司)等。

  • 日语

    日语(非师范)

    培养目标日语专业提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学习,不仅布置学科作业,内化语言知识;还有面向本科生的“樱河讲坛”学术讲座,旨在拓宽视野构建多元的知识框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的节目录播;为学生提供中日企业、新闻媒体出版行业、高中高职的实习机会。每年在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赛事中,日语专业同学屡获大奖。

    核心课程开设日语精读、日语泛读、日语会话、日语听力、日语语法、日语写作、日语语音、汉译日、日本文学、日本概况、日语口译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语言课程告别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采用“授人以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其中精读、听力、翻译课程均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有与课程相配套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素养类课程有东亚文化视野下的日语语言文学、江南文化与日本等,通过中日文化史交流事例、古典、现代文学作品教会学生如何关注日本、研究日本。

    就业去向日语专业有着高水准的培养质量,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众多活跃于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教育家和企业家。学生毕业后大多就职于政府机关、新闻媒体、中资/日资企业、高校等单位。就业单位有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教委、日本共同通信社、中国银行、三井住友银行、电通公司、全日空公司、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等,还有很多同学在日本就职。留学攻读硕士学位的高校有东京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筑波大学、神户大学等。

  • 俄语

    俄语(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科教学以俄语语言文学为主,主要培养俄语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俄语系本科生核心课程有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俄语会话、俄语视听说、俄语阅读、俄罗斯文学史;拓展课程有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文学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俄语报刊、商务俄语、旅游俄语等。研究生主干课程包括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论、译学研究方法、文学翻译研究、俄罗斯文学与文化、俄罗斯文学名作鉴赏、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语言与文化、俄语语言文化学、当代俄罗斯文化艺术、文艺美学等。

    就业去向俄语专业毕业生多供职于高等院校、新闻机构、政府外办、金融机构、旅行社等单位。

  • 金融学类-金融学、经济学

    金融学类(非师范)-金融学、经济学

    金融学类的学生进校后第一年,进行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采用统一的由经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构成的培养体系;一年级结束后,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成绩、兴趣、专长和社会需要等情况,分别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

    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基础雄厚、师资队伍强、科研水平高等优越的人才培养条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金融学和经济学专业人才,尤其是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人才。

    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高等数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机构管理、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证券投资学、公司财务、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税收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科技等。

    就业去向:学院的招生专业属于人才紧缺的专业,社会需求巨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100%,其中有近30%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录取院校包括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名校;有25%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本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继续读研深造;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主要任职于各类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其中在金融机构的就业人数占到50%以上。

  • 金融学(统计学)(双学位)

    金融学(统计学)(双学位)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性、高质量的“金融学+统计学”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实现金融学与统计学的交叉与强强联合。构建充分体现双专业融合型核心素养及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以金融学专业课程为核心,以统计学专业课程为特色,不仅有充足的服务于跨专业融合性理论课程与高水平师资,而且持续推动教师联合教研,提升专业融合的意识与能力,适应大数据、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背景下金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

    核心课程以金融学专业课程为核心,以统计学专业课程为特色。统计学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分析、概率论、数理统计、大数据统计分析、统计软件应用、程序设计原理与建模、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与交易算法、机器学习、区块链应用、Python编程、金融交易与风险控制模拟等。

    就业去向学院的招生专业属于人才紧缺的专业,社会需求巨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100%,其中有近30%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录取院校包括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名校;有25%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本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继续读研深造;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主要任职于各类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其中在金融机构的就业人数占到50%以上。

  •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

    工商管理类(非师范)-工商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

    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第一年采用大类培养模式,强化工商管理类基础核心课程的学习,并拓展数理基础及人文、心理学科知识,提供认识企业的实践机会,以适应未来在商业领域就业及国内外深造的需要。一年后,依据“志愿优先、多元发展”的育人理念,依据兴趣和成绩等原则,让学生在相应本科专业中选择专业,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培养,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工商管理(非师范)

    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以全球通行的工商管理知识教育体系为基本指导,遵循“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思想,从现代商业世界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出发,主要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应用统计学、管理运筹学、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运营管理、战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商业分析方法、商业分析与战略决策、大数据营销技术、财务报表分析等。

    就业去向50%毕业生国内外升学去向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康奈尔大学、西北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就业去向包括字节跳动、京东、京东方、联合利华等企业,以及国有四大银行、四大会计事务所等机构和党政机关。

     

    会计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会计学专业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将实践环节与教学、科研环节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和会计实训平台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会计学专业自成立以来,累计培养本科生400余名。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高,深受用人单位的肯定。

    核心课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决策、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税法、经济法、国际财务管理、智能财务、会计前沿专题、证券投资分析、数据仓库与商业智能等。

    就业去向:截至目前,会计学专业累计为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400余名。每年有1/4以上的同学通过保送、考试等途径升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顶级高校继续深造。近1/4的同学选择出国深造,就读学校包括康奈尔大学、罗彻斯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南加州大学、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一流学府。就业的学生主要任职于普华永道、德勤等“四大”会计师事务、银行等金融机构及通用电气等外资企业,部分同学考取公务员任职于政府部门。

     

    旅游管理(非师范)

    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知识,能深刻理解现代旅游业特征、把握全球行业发展趋势,拥有跨学科沟通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合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者是在政府部门和大中型文旅企业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精英人才。

    核心课程:管理学、会计学原理、微观/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经济学、旅游法、接待业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服务营销等。

    就业去向:旅游管理专业成立30余年来,已毕业本科生1300余人。目前在校的本科生有100余人。本科毕业生有逾30%的学生走上高层管理岗位,50%的学生成为各政府部门、头部企业、旅游院校以及银行、投资、咨询机构中层骨干,还有约10%的学生自主创业,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开发和管理知识,能胜任各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专业信息和数据机构的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分析的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会计学等经济管理类课程;程序设计、数据库、数据结构、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计算机类课程;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咨询与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管理类课程。

    就业去向:近五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本专业毕业生去向较广,主要为政府机关、教学科研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以及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信息咨询等类型的企业,近年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一流互联网企业。出国深造的去向包括: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等世界一流名校(其中,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商业分析项目与MIT并列北美第一)。

  • 统计学类-统计学、保险学

    统计学类(非师范)-统计学、保险学

    统计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统计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统计计算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卓越人才,其毕业生既拥有从事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呈现等相关工作和研究的能力,亦具备进一步深造和提高所必需的扎实的理论功底。

    核心课程:数学分析I/II/III、高等代数I/II、概率论、数理统计、科学计算程序设计基础、线性模型、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保险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保险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数理基础和扎实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理论基础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其毕业生能够在保险行业从事保险精算、风险管理、核保核赔、产品开发等工作,以及在其它金融机构从事投资风险分析、金融风险测度与控制等工作,亦具备进一步深造或将来从事保险与精算学术研究所需的扎实的理论功底。

    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科学计算程序设计基础、风险管理与保险、人寿与健康保险、财产与责任保险、寿险精算、国际金融、货币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

     

    统计学类毕业生绝大部分继续深造求学,就业学子主要集中于大型国有和知名外企,如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互联网公司、制药企业等。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100%


  • 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

    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

    培养目标“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项目旨在集合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领域最核心的思想、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其结合领域进行发明创新的能力,能够在世界高水平大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以及广泛的工程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进一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并有能力在工业 (科技公司、金融和其他领域)、商业和政府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等相关工作。

    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原理与C语言、数字逻辑及实验、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模型、多元统计分析、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网络原理、编程思维与实践、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践、编译原理与实践、统计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进阶、并行计算等。

    就业去向: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继续深造求学,就业学子主要集中于大型国有和知名外企,如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互联网公司、制药企业等。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类(非师范)-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非师范)

    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用的管理学,和人打交道,能充分锻炼你看人、识人、用人的能力,使您具备“伯乐”的眼光,发现和挖掘人才。能教给您充分地利用他人的知识和能力实现“1+1>2”的魔法,实现双赢和共赢。

    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给您带来华丽的转变,但需要您熟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法学概论、心理学基础、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法规政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组织行为学、经济法、民商法基础、劳动关系管理、现代人口管理学、社会保险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也要学习招聘与面试、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人事测评、职业生涯管理等具备较强人力资源管理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

    就业去向毕业生大多活跃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有的甚至成为商界举足轻重的企业家,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向“金光”大道,又带动了身边的人成为人生“赢家”。

     

    行政管理(非师范)

    培养目标:行政管理是解决公共事务之学,也是“治国之学”。这么说吧,下至社会弱势群体的温饱问题,上至世界和平、国家稳定,都属于公共事务,都是我们专业努力研究和探索的领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核心课程:这个专业既要掌握管理学、社会组织管理、公共政策概论、政治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公共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府与政治、社区治理、行政学等基本知识与理论,也要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现代城市管理、社会调查与统计、电子政务和信息管理等实际操作技能。

    就业去向:近年来,我们的毕业生主要在各级党政机关任职,当然也有进入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 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心理学)(双学位)

    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心理学)(双学位)

    培养目标:立足“新时代、新需求、新技术”,整合跨学科优势资源,培养同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知识、技术和前沿趋势,并能将两个专业融会贯通,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部门,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赋能增智,兼具“多元技能、复合智能和卓越治能”的高水平人才。

    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导论、管理心理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格心理学、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开发、社会心理学、人事测评与选拔、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管理、领导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公共管理前沿专题、经济学原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学等。

    项目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心理学”双学位项目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整合公共管理学和心理学两大优势学科,为学生配备来自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的优秀教师,形成“任课教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人生导师”有机结合的立体化双学位导师队伍,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创活动。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学生掌握并融会贯通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专业的知识技能,成为既能把握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又能洞悉各类组织中复杂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


  • 工商管理(中法创新实验班)

    工商管理(中法创新实验班)(非师范)

    培养目标创新实验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在全球商业环境下的就业能力,通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探索形成商学教育新范式,以培养具有扎实文理基础、全球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领导型管理人才和未来企业家精英为目标。学生毕业后可凭借其全球化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突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中英法三语优势进入各行业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的管理部门,以及政府机构、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工作。

    核心课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开设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等,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与理论;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习商业模拟、项目与团队管理、企业探索、商业创新项目、企业咨询项目等创新型实践类课程,逐步提升学生对企业实践的理解以及创新创业的认知,从而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创新实验班还开设职业发展课程,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经济转型对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就业去向20162017级毕业生中,36%左右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录取院校包括美国杜克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波士顿学院、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英国华威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等;14%左右的学生选择在本校、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境内名校继续读研;选择就业的学生主要任职于外资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大型民营企业等,包括毕马威、中国工商银行、京东集团、360金融、字节跳动等。


  • 教育学类-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康复学...

    教育学类(师范)-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特殊教育、教育康复学、公共事业管理

    教育学部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自2018年起,教育学部下属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康复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方向)、艺术教育专业按照教育学类进行大类招生、培养。2020年,教育学部继续深化大类培养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真正的学分制,学生可以百分百自主选择专业。改革后,通过“教育学类”招生进来的学生都可完全自主选修教育学类下属本科专业相关课程,只要修满其中一个专业所要求的课程,就可以申请该专业的学位。通过该机制,鼓励学生自由选专业、选课程,引导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学前教育(公费师范、师范)

    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成立于1983年,2001年设立博士点。主要培养托幼机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机构的幼教研究人员以及相关服务机构的儿童工作者。30多年来,该学科积极吸纳国际先进教育经验,主动对接国家、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战略,注重学科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成为中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

    核心课程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幼儿保育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班级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估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达100%,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幼教人才。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誉,每届毕业生都供不应求。除幼儿园之外,毕业生的具体就业去向还包括升学、大中专及高职院校、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03岁早教机构、自主创业等。其中升学包括免试直升攻读硕士研究生、参加全国统考攻读硕士研究生及出国留学。本专业毕业生中有不少成功进入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继续深造。

    特殊教育(公费师范、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设有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学方向)两个专业方向。特殊教育方向遵循特殊教育专业的跨学科特性,充分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以创新学科知识与特殊教育知识融合体系为核心,为特殊教育事业培养优质人才。特殊教育(心理学方向)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学科优势,适应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够承担特殊儿童心理辅导、特殊儿童教育、融合教育的专业型人才。

    核心课程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生理与病理、特殊教育医学基础、特殊儿童测量与评估、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特殊儿童认知训练、行为矫正技术、特殊儿童沟通与语言训练、特殊学校语文教材教法、特殊学校数学教材教法。

    就业去向普通学校(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教师、特殊学校教师、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指导中心教师、国内外高校继续升学深造等。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教育康复学(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有服务于“健康中国”远景目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掌握教育康复学科基础与前沿知识及该领域跨学科知识,具备卓越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所培养人才能为广大有言语语言、听觉、情绪行为等康复需求的儿童及家庭提供医教结合的教育康复咨询及服务。专业以实验实践和创新创业为特色,融合贯通第一、第二课堂,推进“教康筑梦(CAST)计划”,为学生1:1配备实践经验强的导师,支持学生多途径发展。

    核心课程教育康复学导论、人体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基础、课程与教学基础、教育政策与领导、教育研究方法、特殊儿童生理与病理、心理测量学、应用行为分析原理与方法、言语治疗学概论、构音音系障碍评估与治疗、儿童康复听力学、儿童语言康复学、儿童认知康复学、儿童运动康复学等。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既可去国内外相关高校进一步深造,也可去学前融合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儿童康复中心、医院相关科室(儿科、儿保)、研究机构等从事康复咨询、评估、训练、教学及辅具研发等工作,还可通过自主创业开设健康咨询服务企业等。

    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重交叉、强能力、勇创新、国际化”,充分发挥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的跨学科优势,注重“多样性、实践性、前沿性”,培养理想崇高、视野开阔、基础宽厚、善于创新的未来教育引领者,使其在日益开放多元的教育事业和行业领域内,成为抱定教育初心、践行教育规律、推动教育创变的复合型管理类实践者、研究者和教育者。

    核心课程: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教育领导学、教育评价、教育政策学、教育法学、教育创新创业探索、教育管理研习与探索。

    就业去向: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或人事管理、普通学校(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国内外高校继续升学深造、自主创业等。40%以上的学生选择继续升学深造,成功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


  •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师范)

    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为己任,既有在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贡献,也有扎根于基础教育的实践耕耘,培养研究型和卓越的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依托专业科研平台与科研团队,并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跨学科实践载体,训练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

    核心课程C/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教育技术学导论、数字教育媒体设计与开发、学习技术系统设计、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的教与学、中小学编程教育。

    就业去向: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约40%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除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之外,还有进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雪城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香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约60%毕业生选择就业,就业单位主要分布为中小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科技公司等。


  • 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

    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

    培养目标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为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和计算机学科位居国内一流学科前列的优势,致力于培养能够在各类教育科技企业从事数字资源设计与制作、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以及创新教育设计与实践等的专家型教育信息化建设者。

    核心课程:计算机教育导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于C++)、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系统、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学习技术系统设计与开发、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双学位)专业以课程体系引领养成教育,以养成教育促进课程改进,推进课程群教研组、科研团队和学生社团构成的三足协力计划,夯实计算机科学、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学科基础;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组建师生科研共同体;以挖掘学生创新潜能为指向,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多途径发展。

    就业前景预期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约50%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除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之外,还有不少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约50%毕业生选择就业,就业单位主要分布为知名IT企业、教育科技公司等。


  •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通过整合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学、生命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优质师资力量,建设高品质言语、语言与听觉康复课程,培养适应我国当代言语语言听觉康复事业发展需要,熟悉ICF理念和应用,能够在医院、康复中心、学校等机构为儿童和成人的构音语音、嗓音、语言沟通、语言认知、吞咽、听力等能力或功能障碍提供预防、评估、治疗和康复咨询的服务,兼具实践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交叉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核心课程:康复医学概论、人体发育学、认知神经科学基础、发展心理学、言语听觉康复导论、言语听觉科学基础、儿童语言发展、构音音系障碍评估与治疗、嗓音障碍评估与治疗、运动性言语障碍评估与治疗、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口吃评估与治疗、儿童语言康复学、失语症评估与治疗、诊断听力学、康复听力学等。整个培养过程中,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医疗机构、残联、民政、教育等相关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从事言语语言听觉康复服务、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亦能够在国内外相关专业进一步深造,或者自主创业,开设言语语言听觉康复机构等。


  • 心理学类-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类(非师范)-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学院实行“心理学类”本科大类招生(即“2+2”),前两年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后两年根据学生兴趣、成绩,按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秉承“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理念。注重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和强化研究技能训练,注重培养人文与自然科学综合素质,同时提升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理论-实验-创新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人才;具有心理学专业素养的人才;掌握心理学科学技术和方法的人才;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心理学专业的国家一流人才。

    核心课程:心理学导论、心理统计学、心理学实验设计、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异常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基因与行为、发展心理病理学、经济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等。

    就业去向学院连续获得校就业先进集体,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36%左右。学生毕业去向为:读研、出国、就业。

    1.读研。通过免试直升以及考核录取到本院或校外相关专业,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推荐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同学,普遍获得接收单位的好评。

    2.出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选择到国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例如,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爱丁堡大学、纽约大学等。

    3.就业。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各个领域从事心理学相关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包括服务于政府机构和企业的人事测评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在各个领域从事心理学相关的实际工作,包括人事测评、人才培训、消费者行为分析、心理咨询等。毕业生就业面宽广,如,中国银联、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金金融、上海科技大学、世界外国语中学、东方中学、市西小学、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包头市教育局、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郑州市金水区人保局等。


  • 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

    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练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掌握计算机科学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技能,并能将认知科学与计算机科学有机融合,毕业后能综合运用跨学科思维方法与技能对接国家对人工智能领域教学、科研、开发与管理等需求,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实力与产品开发能力,提升人类生活水平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核心课程:认知方法导论、科技论文写作、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践、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人机交互、计算神经科学、用户行为分析与推荐、认知人工智能前沿、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

    特色优势:该项目旨在培养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领域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复合型人才。项目将通过基础的数理课程建立学生逻辑和量化的思维,通过实验和认知心理学科的训练建立学生对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知识框架,最后通过计算机学科工程训练,提升学生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跨学科思维指导下的人工智能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交叉学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公费师范、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创新潜力强、专业能力精、综合素质优的青年英才,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通过推动数学教育信息化、数学学习智能化,聚焦课程教学团队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建设,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数学人才培养的师大模式。

    核心课程为了加强专业深度,拓宽专业广度,学院自2012年起开始建设荣誉课程,已经成功开设9门荣誉课程:数学分析荣誉课程、高等代数荣誉课程、现代几何基础荣誉课程、代数几何荣誉课程、拓扑学荣誉课程、离散几何荣誉课程、偏微分方程荣誉课程、实与泛函分析荣誉课程、动力系统荣誉课程。

    就业去向非师范专业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国内外继续深造,攻读方向为数学各个领域、有关交叉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金融保险等),其余则主要是到教育单位、金融证券、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公费师范生就业主要是各地的重点中学,工作后返校读研比例近80%

  • 数学与应用数学(强基计划)

    数学与应用数学(强基计划)

    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且具有厚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政治品格,出色的数学专业修养,坚实的学科交叉基础,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毕业后可进入基础科学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键领域继续深造。

    培养措施:分阶段培养措施。本科低年级阶段主要用来打基础,通过对数学基础课程和部分核心课程的高强度学习,要求学生扎实掌握现代数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现代数学的基本思想及形成过程,具备较强的独立自学能力,养成勤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在高年级阶段,将注重科研训练和实践教育,要求学生在不断夯实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参与科研导师的研究项目或研究生讨论班,修读相关研究生课程,同时也要适当掌握物理学等交叉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会交叉融合。

    动态进出机制。强基班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在一、二年级的每个学期结束后,学院将根据具体分流细则,组织专家组对强基班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道德情操、学业成绩、科研素养、意志品质等,对不适合继续在强基班学习的学生,将转出至普通班。同时,在普通班中选拔部分表现优异的学生补充到强基班,补充人数不超过淘汰人数。在强基班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学生感觉无法适应强基班的学习,也可申请退出。

    本硕博衔接。在课程设置中实现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无缝贯通,强基班学生从高年级开始,便可修读研究生课程,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大学三年级结束时,学院将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即可转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可以选择攻读本校或外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如果学生选择在本专业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则通过博士资格考核后即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培养模式:切实围绕“强基计划”,推出革新性特色化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1.旨在“强基”的革新性培养方式

    1)小班化教学。数学专业此次招收学生20名,依托学院厚实强劲的科研实力和雄厚的师资,配备一流的教学队伍,实行团队教学制度,由资深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助教,确保教学质量。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设立学生自修室和学习资料专区。创造一流的学术氛围,安排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的资深教授担任班主任,突出大师引领和环境熏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导师制培养。低年级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生活导师,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为学生全方位健康成长提供保障。高年级配备科研导师,鼓励并要求学生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加导师的研究生讨论班。在此期间,学生可以申请更换导师,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更换相应的导师。为保证质量,每位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3名。

    3研究性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研究互同步。将数学创新过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问题出发,介绍前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由此产生数学理论的过程,以及理论的最新应用。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度,了解前人是如何在数学上创新的,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低年级时,每门数学基础课程都安排研讨课,带领学生阅读一些研究小论文,介绍一些研究方法,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到了高年级,学院所有导师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生讨论班都对强基班的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参加任何一个讨论班。为保证质量,同时参加的讨论班总数不超过两门。同时,也要求学生至少参加一项科研创新项目。

    4国际化教学。依托学院“111引智基地”和丰富的海内外学术资源,聘请国际知名教授给强基班学生授课,不定期举办高层次的系列前沿讲座,开设暑期短学期高水平课程,实行全英文授课。每年定期资助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学习交流活动和联合培养计划,开拓国际视野。大四时推荐部分学生去境外合作名校做毕业论文。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通过本科生交换学习、攻读双学位、暑期课程、课题研究、学科竞赛、海外实习等方式,开展本科生交流活动。学院已与相关国际知名院校就数学专业本科生国际交流签订了合作协议,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等。

    2.重在创新的特色化课程设置

    1)厚基础。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强基班的课程设置中,将进一步突出数学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实行“4+2+2”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大数学核心课程的教学投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促交叉。数学的发展受到了现代物理、信息科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的影响,也为这些新兴领域奠定了数学基础,提供了数学方法。为了给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本专业专门开设“数据数学模块”和“智能数学模块”的课程设置,包括《算法引论》,《数值分析与科学计算》,《信息安全的数学基础》,《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应用统计方法》等。

    3重创新。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将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文化融入到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在基础课的学习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数学问题的研究,培养研究能力。所有研究生课程都对强基班的学生开放,鼓励跨专业或跨学科修读研究生课程,让学生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课题,从事相关科学研究,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 物理学

    物理学(公费师范)

    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高尚的师德风貌、深厚的教育情怀、扎实的学科基础、优异的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学能力、出色的综合管理和育人能力、过硬的自我发展能力的专家型中学物理骨干教师为目标。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数学物理方法B》、《理论力学B》、《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B》、《电动力学B》、《量子力学B》、《普通物理实验(一)—(三)》、《近代物理实验》。教师教育核心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物理教学设计》、《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

    就业去向:毕业生在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学中担任教师,成长为一批优秀的中学骨干教师,成为中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物理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宽厚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合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工作的优秀科研后备人才。

    核心课程《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数学物理方法》、《量子力学》、《物理实验(一)—(五)》、《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等。

    就业去向:物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读研和就业,近三年的就业率分别为约95%。近10年来,物理学专业众多优秀本科生毕业后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深造或到著名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已经培养出一批在教育、科研、高新技术行业等领域的杰出人才,毕业生中涌现了包括朱诗尧、薛永祺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多位大学校长和知名中学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中组部千人与万人计划入选者以及著名高新企业创办人等。


  • 物理学(强基计划)

    物理学(强基计划)

    培养目标2020年,物理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正式开启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的人才培养,该专业致力于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物理基础宽厚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学生的培养以科研引导,采用小班化教学,配备学业导师,向学生提供优质的修读课程及完善的实践平台,以及更多的奖助学金资源,同时提供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一流师资以及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管理。依托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优势平台,全力打造以物理基础为底色、精密测量为特色、创新科研训练为亮色的“1+1+X”强基计划人才培养体系,毕业后510年成为物理和物理相关研究领域骨干,20年部分成长为专业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措施1、班级建设。在班级建设上,由褚君浩院士担任名誉班主任,学院和上海光机所协同遴选优秀导师担任各年级班主任,配备班主任助理、辅导员、人生导师进行管理。由褚君浩院士等优秀师资担任导师,实施导师制,坚定学生从事科研兴趣、激发学生服务国家使命,培养理论和技术贯通的人才。鼓励导师创造机会让强基班学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合作的项目,促进学术交流,促进学生发展。优先支持强基班学生赴上海纽约大学学习和赴海外高校学习,通过研修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拓展国际视野、把握学科前沿。

    2、学术和创新培养汇聚一流教师组建强基授课队伍,实施“大师领军、教研组负责”的小班化、研究性教学,建设部分英语课程。光机所选派优秀导师建设优质暑期课程。本科第一年,以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的物理建模课程为抓手,激发学生科研探究热情。在第一、二学年暑期,鼓励进入课题组开展学术交流、接受科研训练、或者参与协同单位的暑期学校和科学研习实践,了解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从第三学年寒假开始,利用一学年时间参与本校、上海光机所或协同单位承担的冷原子钟、高精度星载原子钟、飞秒光梳、物理常数精密测量、量子相干精密控制、强场激光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和毕业论文工作,提升创新能力。为强基班举办院士讲坛,开设系列物理科学实践与研讨课(如量子力学研讨),知名教授主持专题讨论,推动强基班学生了解学术发展前沿动态,培养科技论文阅读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知识探究和分析能力。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非师范)

    培养目标培养以电子信息器件及其系统应用为核心,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能跟踪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在半导体电子技术、微波通信技术、智能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等工作的人格健全、责任感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天线与无线电波传播、半导体物理、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微波射频器件与电路基础、微波工程基础、微波工程实验、天线测量方法等。 


  • 化学

    化学(公费师范)

    培养目标依托于“三习”、“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专注于师范生养成教育的第二课堂和师范生海外研修计划,培养德业双修的卓越中学化学教师。

    核心课程化学原理、无机化学、分析科学与分析技术、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物质结构、高分子科学、化工原理,以及相关实验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教案评析,以及相关实验和实践课程。

    就业去向98%以上的师范毕业生均能奔赴国家需要的教师岗位;发展潜力大,超过50%的师范生进入省市重点中学担任骨干教师,约20%担任化学教研室主任、中层干部及校领导;教研能力强,20%左右的师范毕业生毕业五年内在核心期刊发表过教研论文。

     

    化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依托高水平科研、师资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研教结合,建立高质量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良好科学、人文素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化学科研人才。

    核心课程化学原理、无机化学、分析科学与分析技术、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物质结构、高分子化学、化学工程基础,以及相关实验和实践课程。

    就业去向40%以上的同学在国内升学( “化学拔尖班”同学继续深造率超过80%),且全部就读于国内双一流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所;15%左右的同学选择了出国深造,其中超过70%的同学进入QS排名前100的高校。不少从事学术研究或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已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才,包括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余金权、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陈国平、复旦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施章杰、齐家网创始人邓华金等。

  •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公费师范)

    培养目标承载着培养中国未来基础教育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学校的领导下,采用书院制学生管理和学院专业培养的共管模式进行培养。书院制强化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培养,促进多专业未来教师合作和加快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育领军人才。

    核心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及实验、植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生态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论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主要进入全国各省市重点中学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或省市教育系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就业率达100%。免费师范生毕业一年后可以申请回到学校免试攻读教育硕士学位。

  • 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类(非师范)-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进校学习两年基础课程后,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成绩等原则分流到具体专业。

    培养目标:承载培养能够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的重要任务。大类招生后的学生在低年级专业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渠道帮助学生找到个人发展的目标,并在高年级开始进行分专业、分方向的,类似学徒式的培养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目标、构建理想,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铺设成长道路。

    核心课程:生物科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及实验、植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生态学等。

    生物技术: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酶工程、免疫学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实验等,另外需要去企业参加生产实习。

    就业去向近四年(2018-2021)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升学率为51.88%,其中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读研比例为46.62%,出国境深造比例为5.26%。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升学率为55.56%,其中赴国内知名高校读研比例为45.37%,出国境深造比例为10.19%


  • 生物科学(强基计划)

    生物科学(强基计划)

    培养目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以培养和输送生物科学领域紧缺高端人才为目标,通过系统、规范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科研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富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生物科学和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细胞分子生物学、遗传学A、微生物学及实验、免疫学原理及技术、发育生物学A、解剖生理学,另外需修读科研训练等。

    分阶段培养:生物科学“强基计划”分阶段培养目标及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如下:

    1.筑牢基础阶段(大学一年级)

    a.学习通识课程如英语、计算机、思政等,培养人文素养;

    b.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化学及普通生物学等,夯实基础知识;

    c.通过班主任、人生导师了解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发掘研究兴趣。

    2.训练提升阶段(大学二年级、三年级)

    a.学习专业课程,丰富专业知识,打牢专业基础;

    b.进入学科组进行轮转,在各学科组的实验室中进行科研训练,在学业导师指导下学习实验基础操作和技能;

    c.申报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和参加学科竞赛,丰富科研训练形式,培养创新能力。

    3.拓展总结阶段(大学四年级)

    a.明确研究方向,可根据研究兴趣选择进入中科院(合作单位)或本院各研究组的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和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b.在科研导师指导下撰写科研论文或撰写专利,争取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

    c.可选修本校“本研贯通”课程,如果直升本校研究生或博士生可以计算学分,完成本科至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衔接。

    4.硕士或博士学习阶段

    考核合格的强基班学生可直接获得直研或直博的资格,学生可以进入我校或其他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生物学或相关专业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如果选择在本校直研或直博,大学阶段所学的“本研贯通”课程并考核合格的,可计入研究生阶段的学分。完成所有硕士或博士规定学分和论文答辩的学生可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直博生中期考核不合格且达到硕士毕业要求的学生,可中止博士阶段的学习,直接授予硕士学位。

    培养特色:1.课程思政引领,强化人文素养和培养家国情怀

    在现有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上海市“课程思政”特色改革领航团队和上海市“课程思政”精品改革领航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统领课程思政为目标,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通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课程思政专业研讨、课程思政示范课随堂听课等活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进一步打造课程思政金课。

    强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文化人,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关心国家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一流拔尖人才。

    2.凸显数理基础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科交叉能力

    显强化数理化基础的要求,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荣誉课程,充分体现荣誉课程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并为荣誉课程配套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跨领域交叉的能力。

    课程设置上采用压缩学分,建设专业课的荣誉课程、在增加课程难度、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大幅增加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

    3.实行小班化和讨研式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自由探讨和交流的学习氛围,将“讨论”纳入课程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课程教学实行小班授课,微型小班讨论的形式,通过大量英文文献阅读和课堂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文献阅读和讲解的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4.实行双班主任和多导师制,发挥三全育人模式

    a.聘请学院院长或书记担任强基班班主任,总体负责强基班的运行。聘请各类高层次人才担任年级班主任,同时给每位学生分别在低年级时配备人生导师和在高年级时配备学业导师;人生导师以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为主,在入学后确定,负责在思想、生活和生涯规划等方面对该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学业导师则在学科轮转和确定研究兴趣后指定,主要负责该生的学业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b.建立“学院+学科+导师”的三级联动协调体系,由学院牵头督促,学科分级负责,导师具体落实,加强三个层面的沟通衔接,强化协调配合,自下而上形成整体合力,全面提升培养质量。

    5.建立多学科轮转制度,夯实多学科基础

    每一届强基班总人数定为20人,从第二学期开始分成5个小班,每班4人,利用课程学习之外的时间,分别进入学院的5个优势学科组(动物学,植物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由学科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协调学科组层面的学术活动,学业导师则具体指导学生参与该导师的科研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技能。通过两年的轮转,一方面夯实学生多学科基础知识,并确定个人的科研兴趣,另一方面有效提升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6.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因材施教

    个性发展是创新素质的基础,以学生自身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为基础,结合专业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合适的学习研究计划,使学生的兴趣喜好与研究方向尽可能同步,并随着学习阶段的推进,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做出动态调整。

    7.建立多元化和过程性考核方式,全面改革评价体系

    强化对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重视平时作业、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及学习成果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权重,构建“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学生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调查报告、课题论文、读书报告、随堂测验、期中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改变应试教育局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8.扩大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视野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通过国外知名教授授课讲座、学术会议、考察见习、学术访问和学科竞赛等方式,提供学生多与著名专家教授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国际科研动态,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培养质量。

    9.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全面提升科研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完成各学科组轮转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加入相关研究团队,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研究,从科研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后续直研或直博奠定基础。


  •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公费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国家教育方针与新时代国家教师教育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我国基础地理教育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专业地理学科知识,培养具备正确的人地观念、地理综合能力、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的综合素养,深刻认识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状况和中学地理教育发展前沿,能够胜任中学地理教学、教研、管理,引领我国地理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卓越中学地理教师。

    核心课程以地理学各分支学科为专业基础,能有效运用现代地理学技术综合分析处理各地理要素,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讲授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相关知识。主要课程包括:普通地质学、植物地理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经济地理、土壤地理学、水文学与水资源、自然资源学原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教学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

    就业去向该专业自建校设立以来,已为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院所、教育行政事业单位等输送了大量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地理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科研与教学等工作。大量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并成为地理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毕业去向多为省级示范(重点)中学,就业率连年保持高位。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为青年学子实现教育理想与追求提供平台与途径。

     

    地理科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以强化学生多层次地理学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特色和优势,在虚拟仿真技术支撑下,构建从地理微观机理到宏观尺度转换探究的实践目标,建设基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牵头发起全国地理学基地联合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基础知识全面化、特长突出个性化,具备学科国际视野的地理学综合拔尖创新人才。

    核心课程强调学生的数理化基础和地理学双基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地理信息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自然地理模块、人文地理模块和地理信息与地理计算模块课程,本专业实施全面导师制的准研究生式培养,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创训练,提升综合创新能力。除了常规的课程实习外,本专业同学还将参与跨区域实习,目前本专业已形成了华东综合实习基地、西北三大自然地理过渡带实习基地、云贵高原实习基地、新疆实习基地和海外实习基地。

    就业去向50%以上的学生获得直升研究生的资格,部分学生赴海外继续深造,剩余少数学生进入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作。目前本专业已有许多毕业生成为国际地理学研究顶尖人才。

  •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对标教育部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立足长三角特大型城市群,关注特大型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地理学区域性与综合性的特色,融合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时空大数据分析技能,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设计、数据捕获、数据分析一体化集成技能,形成城市遥感、城市GIS方面具有专业培养特色和优势,培养基础知识全面化、特长突出个性化,具备学科国际视野的地理学综合拔尖创新人才。

    核心课程地理学、地图学、工程数学、摄影测量学、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开发、遥感技术与应用、GPS理论与应用、网络GIS等。以GIS为基础的3S技术可在资源与环境、土地管理、农业水利、城乡规划、交通旅游、公众健康与公共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地理国情普查、资源与环境调查、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电子地图与导航以及新兴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方面的应用。

    就业去向2020年科技部等五部门提出将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重大领域发展。当前国内地理信息科学产业人才需求极大,地理信息科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月平均工资位居各行业前列。信息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信息社会正朝我们一步步走来,我国已将信息产业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必将获得巨大发展。近年来,30%左右毕业生在海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其他毕业生进入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相关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知名信息高科技公司如阿里、腾讯、华为、百度等。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非师范)-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解决环境问题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型和创新型学科。目前拥有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既要求具备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学基本理论知识的“通才”基础,又要求掌握适应社会多方面环境生态保护需求的“专才”技能。在环境化学与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健康与安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和有机固废处理、碳达峰碳中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环境教育等多个研究方向共同发展。30多年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专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毕业生在上海、长三角和全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才培养先进事迹和成效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CCTV等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

    核心课程:专业注重基础课、实验课和实习课;有多门国家级和上海市级一流课程,慕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环境科学专业开设有环境问题观察、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等核心课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有环境生态学、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规划与管理、城市生态系统工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生态工程综合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等核心课程。此外,还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固体废弃物处理、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与修复技术、生态空间修复与设计、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与评价等专业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融入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特色研究成果,同时又密切结合国家和上海市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需求,充分利用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环境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就业去向:多年来,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每年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超过60%。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就业目标,毕业生中,有的在国内外大学和研究部门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优秀人才;有的在政府管理部门成为在各级环保领导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环境管理者;有的在新能源、生态、绿色、污染控制与修复的环境技术等企业部门成为业务经营、环保咨询、环境安全健康、工程服务领域、环境投资方面的高管、经理人和设计师;有的在基础教育及各类教育机构成为环境教育工作者;也有的成为知名媒体的从业人员以及环保公益人士。

  • 生态学

    生态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生态学本科专业定位于国际一流生态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生态学拔尖创新人才。毕业生专业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得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核心课程生态学专业以数学类、生物类、地理类及化学类作为学科基础课,以代表生态学各研究层次的《分子生态学》、《个体与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植被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为专业核心课,并结合我校生态学科的优势,开设《城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系统模型》、《理论生态学》等专业特色课程。针对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了提升学术能力的“读论行动”系列课程。其中《生态学经典名作导读》和《生态学前沿与热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自然认知与生态解析》、《动植物分类实习》、《生态学综合实习》、《丈量美丽中国》等实习课程夯实学生的野外实践和科学考察能力,《生态学研究方法与实践》则重在提升学生达成科研目标的行动力。

    就业去向历年毕业生中,近50%的学生在本校或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墨尔本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学位。直接就业的学生,可以在农业、林业、环保、城市规划、水利、自然资源管理等行业、产业或NGO机构中就业,可从事生态规划、生态技术研发、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修复、动植物保护等工作。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自然生态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可在中小学校、科普教育及NGO机构中从事自然教育课程开发、推广和教学。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非师范)

    培养目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学地理治天下,习规划谋未来”,既是我们的专业定位,更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放眼世界,心怀天下,是城区人特有的专业素养和品德;“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城区人的自觉行动与养成;统筹城乡、规划未来,是城区人的人生理想。

    核心课程本专业不仅围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地理技术和城乡规划管理等五个主题组建了专业课程群,同时,围绕人文地理类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了经济地理学、世界经济地理等国家级和上海市精品课程,探索建立了安徽黄山、苏州昆山等人文地理学和区域规划实习基地,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学院还致力于建设系列研讨型课程、通识核心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并积极扩大了实习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

    就业去向秉承精英化教育理念,践行精品式培养模式,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受到相关院校和社会各界的欢迎。2014年以来,约5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或在国内继续深造,出国深造的学生分别被美国的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6所世界著名高校录取;在国内深造的学生则主要集中于本校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直接就业的毕业生行业分布广,进入企业占59.3%、事业单位占22.2%、政府部门占18.5%,包括咨询规划类(如上海市城市规划协会)、房地产类(如上海徐汇土地发展有限公司)、金融银行类(如四大国行等)企事业单位,每年也有毕业生考取公务员(如地方国土资源局)或进入中小学担任教师。

  •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非师范)

    培养目标能服务于社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的新青年;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扎实的电子电路基础和信息与通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电子电路应用与设计能力、较强的嵌入式软件设计能力、较强复杂电子系统设计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工具解决电子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从事职业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了解国际、国内的社会问题,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道德问题以及信息与通信行业的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

    核心课程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以及相关的电子工程与计算机软硬件课程。

    就业去向学院在过去的十年中为通信工程和微电子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众多毕业生成为国内外顶尖ICT企业以及半导体企业高层管理者或微纳传感器公司创始人。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全球及国内顶尖ICT企业,去向大都是半导体、电子科技、通信、集成电路及相关领域的企业,充分体现了专业在高端岗位的育人特色和优势,被评为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双学位)

    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双学位)

    培养目标“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双学位基于华东师大的电子信息技术和教育学优势,对标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具有懂教育、通原理、强硬件、精软件的专业技能,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身心健康、系统思维、工匠精神的综合素养的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教育信息化行业人才要能够从教育学的视角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教育教学相关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进而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知识如5G、人工智能等,进行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最终形成新的教育教学干预以提升教育教学效能。经过后继3-5年培养及锻炼,能成为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卓越复合型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模拟电路设计及实践、数字电路设计及实践、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编程与实践、计算机系统设计及实践、电磁场理论、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发展心理学、教育原理、学习技术系统设计、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与教学基础、教育研究方法、数字教育媒体设计与开发、系统综合设计与科创实践等。

    就业去向预计本专业大部分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除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之外,还有不少学生将进入其他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部分毕业生选择就业,就业单位为通信、半导体、电子科技、教育信息等行业知名公司等。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非师范)

    培养目标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面向国内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需求,贯彻“新工科”学生培养理念,强化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为我国微电子产业及科学研究领域输送大量具有扎实专业基础、擅长专业应用、创新意识与能力兼备的新型工科人才。

    核心课程固态器件物理学(上)- 固体物理、固态器件物理学(下)- 半导体物理、传感器技术实验、器件测试与分析实践、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与实践、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综合实践、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与实践、模拟微电子设计综合实践。

    就业去向学院在过去的十年中为通信工程和微电子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众多毕业生成为国内外顶尖ICT企业以及半导体企业高层管理者或微纳传感器公司创始人。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全球及国内顶尖ICT企业,去向大都是半导体、电子科技、通信、集成电路及相关领域的企业,充分体现了专业在高端岗位的育人特色和优势,被评为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1) 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具备全球视野和终身学习意识;2) 掌握科学尤其自然科学与数学的基础知识,能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或解决方案;3)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构建计算机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4) 具备显著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深厚的计算机专业素养,能鉴别解决方案的优劣并提出优化的初步方案;5) 具有突出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研发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引领项目研发并解决关键问题;6) 对接国家战略,具备关键新兴技术(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实践、创新、引领能力的栋梁之才。服务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岗位中,担任科研、教学、研发、管理等核心工作。涌现一批年轻的计算机科学家、研究型卓越工程师和创业精英。

    核心课程课程体系遵循“入门-基础-专业-实践-深究”的五层架构。在低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研究的兴趣;依托在线编程平台,提升学生的编程思维和算法设计能力;在高年级开设专业必修/选修课,通过专业实践和实训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本专业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传统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人工智能为主线的三个特色方向的系列课程群。

    就业去向40年来,本专业培养了大量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广泛分布在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国家机关、银行证券及著名计算机技术公司,从事教学科研、应用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核心技术支持等工作。许多优秀毕业生已成为教授、高级工程师、公司总经理、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和知名IT企业的骨干成员。毕业生就业于阿里、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就业单位分布见表2)比例超过27%,本科生平均年薪超过20万元。部分学生进入斯坦福等国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职业前景良好。继续深造人数逐年增加,就读高校层次不断提高,赴境内外升学比例接近50%,其中国内双一流高校的升学比例超过36%,境外名校留学的比例约为14%。近三年累计有100余名学生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近40名学生进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


  •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非师范)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分三个方向培养:软件科学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密码与网络安全。学生入学后,前三学期通识教育、第四学期开始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软件工程(软件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与国际接轨,具备高质量软件研发能力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软件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学、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UML建模与分析、软件测试与验证、软件开发实践。

     

    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与国际接轨,具备高质量嵌入式软件与智能系统研发能力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软件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学、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嵌入式系统设计、人工智能导论、嵌入式系统开发规范与建模。

     

    软件工程(密码与网络安全)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与国际接轨,具备高质量软件研发能力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软件专门人才。借鉴国外网络安全软件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需求,以培养遵守网络安全政策法规,具有网络安全领域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掌握自然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的优秀人才。毕业生能够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各类网络安全的设备应用、产品研发、信息系统安全设计与分析、网络安全技术咨询与评估服务、网络安全规划管理等相关工作。

    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学、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网络安全数学基础、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网络攻击及其防御技术、密码学基础。

     

    毕业生国内外继续深造人数占38.9%,就读高校层次不断提高,一批学生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牛津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签约在《财富》世界五百强排行榜及《财富》中国五百强上榜企业就业人数超过签约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的30%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非师范)

    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数据思维和设计思维的“系统架构师”与“数据科学家”。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据的管理、处理和分析能力,从而能够用数据去为各个行业赋能,提升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学生将具备数据管理与处理工具的使用、设计和开发能力;具备数据分析和系统工程实现所需的算法设计和工程化能力;具备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和应用解决方案构建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与动手实践能力。

    核心课程:数据科学与工程导论、数据科学与工程算法、数据科学与工程数学基础、计算机系统与云计算、当代人工智能、当代数据管理系统、分布式系统模型与编程、应用统计与机器学习等。

    就业去向学院已有两届本科毕业生,其中读研、出国深造等比例平均超过80%。目前,2022届毕业本科生已确定的读研及出国、出境深造率达86.5%,连续两年全校第一。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均达到100%,薪资水平位居所有专业前列。大多数同学毕业后前往国内外头部科技企业或各行业头部企业的数据部门工作。

  • 音乐学(音教)

    音乐学(音教)(艺术类、公费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基本准则,秉承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为适应新时代国家对学校美育的要求,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宽厚的人文素养的中学优秀的骨干音乐教师。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以爱心善待学生,以热心贡献社会,以责任心对待工作;具有荣誉意识:“成为音乐教师是我的荣誉”;使命意识:让中国的音乐教育走到世界先进行列是我的使命;并具“五项全能”:“教”“演”“创”“评”“研”的融通人材。

    核心课程课程体系以音乐教育与教学、音乐学理论、音乐实践能力、音乐创作实践、音乐本体理论和语言文字六个模块来设置专业必修课。同时以丰富的选修课程模块以及系列特色课程来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增强小组互助与合作学习体验。为培养一专多能的教育型音乐人才、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就业去向:音乐学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音乐师资,多名毕业生在各地的高校、中小学以及各类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第一线肩负骨干教师的重任。另有多名毕业生赴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地的著名音乐学府继续深造。


  • 音乐表演

    音乐表演(艺术类、非师范)

    音乐表演专业设有器乐表演、声乐表演、钢琴表演三个方向,其中管弦乐表演专业,含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大管、大号、圆号、小号、长号、单簧管、双簧管、竖琴、打击乐14个方向。

    培养目标音乐表演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掌握扎实的音乐专业理论、并具备完备的教育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以及专业持续发展意识与自我更新能力的复合型、教育型音乐表演人才。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施、从理论学习到教育实践,均体现了学科和社会对教育型音乐人才的需求。

    核心课程开设声乐表演、钢琴表演、管弦乐表演、管弦乐乐队排练等专业必修课,开设音乐专业的各类基础课,并开设表演、形体与舞蹈、双钢琴、德奥艺术歌曲演唱等专业选修课。

    就业去向学院也培养了一批专业声乐演员、演奏员就职于音乐团体,包括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德国歌剧院等专业演出团体。毕业生中也有赴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地的著名音乐学府继续深造以及选择自主创业。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肯定。综合这几年的情况,音乐学院30%以上的学生攻读境内“985”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10%的学生出国深造,其他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 美术学(美教)

    美术学(美教)(艺术类、公费师范)

    培养目标:美术学(美术教育)专业适应新时代我国师范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秉承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文情怀,全面的美术专业素养、擅长教学,具有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能够成为所在单位教学骨干的中学美术教师。

    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根据培养目标,遵循“强化基础、注重综合、突出创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专业教学内容分为学科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教育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包括传统经典模块、形式研究模块、创作研究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四个模块,通过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突出研究方向特色,凸显“专业化”的要求,形成了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完善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就业去向: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


  • 美术学类-绘画、雕塑

    美术学类(艺术类)-绘画、雕塑

    美术学院现有绘画、雕塑、美术学(美术教育)三个本科专业,按美术学类招生,实施“大类招生、分层培养、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下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新生入学后第一年进行通识教学,第二年将根据学生一年级的学习成绩和志愿分别进入三个不同专业进行专业教学。雕塑、美术学(美术教育)二个本科专业采用班级教学,绘画专业分为中国画、综合艺术两个工作室制教学。

    培养目标:绘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融古通今,立足当代,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眼界开阔,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知识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美术人才。

    雕塑专业基于国家城市化和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社会需要大量专业型、复合性的城市雕塑及空间艺术人才,以满足城市雕塑、环境、景观、园林、规划等相关部门就业需求。本专业以国内国际“一流”专业评价标准为专业质量目标,以不同于任何学校的“特色”彰显为专业的定位,既顺应雕塑专业特点,又符合专业在新时代的变化。雕塑专业的教学以当代先进的艺术理念为教学原则,关注公共艺术及城市景观的新信息和新走向。课堂教学内容重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教学中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文化和专业视野,更关注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和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培养具有较好的人文知识修养,眼界开阔,知识创新能力强的综合性专业雕塑人才。

    核心课程绘画专业和雕塑专业课程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美术学(美术教育)专业课程除了上述三大板块课程外,还有教师教育类课程。根据培养目标,遵循“强化基础、注重综合、突出创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专业教学内容分为学科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教育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包括传统经典模块、形式研究模块、创作研究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四个模块,通过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突出研究方向特色,凸显“专业化”的要求,形成了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完善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就业去向根据近三年的统计,近50%美术学类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国内外一流高校的研究生。此外,就业方向十分广泛,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绘画与雕塑创作、策划等工作,分布于学校、博物馆、美术馆、出版社、艺术机构、文化传媒、设计公司等,也有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 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

    设计学类(艺术类、非师范)-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

    设计学院设有视觉传达、公共艺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四个专业,下设视觉传达、数码艺术、动画设计、产品设计、景观设计、空间与展览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影像艺术、时尚设计、插画设计等十个专业方向。其中公共艺术设计(A++排名全国第一)、环境设计(A+排名全国第七)、视觉传达设计三个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有专业均设有中外联合培养2+2双学位项目。

    培养目标学院以人文设计为基本教育理念,以课程教学改革+国际化办学+大学生双创实践平台建设的“1+1+1”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未来发展眼光的综合能力素质与专业素质并重的高端设计人才。

    核心课程1、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公共空间分析、现当代艺术史、传统艺术分析、图像艺术、观念材料空间、项目实践课、跨媒介艺术(虚拟空间、网络艺术、声音、行为)、影像创作、雕塑、公共空间研究与实践、艺术与设计文案、社会空间研究与实践、自由创作、材料研究、实验短片、版画、陶艺、图像游戏等。

    2、影像传播设计专业方向:摄影史、现当代艺术史、影像艺术史、纪实摄影、胶片与暗房、灯光、实验短片、项目实践课、实验摄影、摄影考察、影像写作、纪录片拍摄、自由创作研讨、诗与摄影、伦理与图像、1960年代以来的当代摄影、商业摄影、影像的迁移、摄影输出与展览等。

    3、时尚设计专业方向:服装设计基础、服装结构基础、时尚绘画、数字技术-时尚设计绘图、设计材料-时尚材料认知、版型设计与缝纫工艺、项目实践、立裁基础、纺织品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元素、数字技术-虚拟时尚设计、创意立裁、创意服装系列设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商品企划、时尚摄影基础、针织设计、时尚造型、时尚传播-审美与评论、高级时装设计与制作、戏服设计、配饰设计等。

    4、景观设计专业方向:建筑初步、景观设计导论、设计创意思维、造型基础:景观风景绘画与制图、设计绘画:绘画表达, 信息图像化、建筑制图(Cad & Sketchup)与电脑渲染、项目实践课、城市社会学、景观设计、植物设计、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设计、景观规划策略、城镇更新与服务设计、景观材料与营造施工图、中国园林与民居测绘、空间影像、空间可视化表达、人性化设计、瞬时建构、声景设计、交互景观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

    5、空间与室内设计专业方向:建筑初步、空间基础:设计表达与材料、建筑制图与电脑绘图、产品设计、建筑与室内改造、项目实践课、建筑结构与技术、材料技术与空间构成、社会设计、公共空间、文化空间、空间设计的快速表达、灯光设计、数字建模设计、店面与橱窗设计、室内设计风格分析、社会创新设计、城市设计等。

    6、平面设计专业方向:逻辑与修辞、项目文化:符号学、传播开端与文化、画面与构成、节奏与方法、摄影基础、西文字体与编排设计、中文字体设计与应用、项目实践课、插画设计、出版与印刷、招贴海报设计、材料、工艺、结构与包装、视觉系统设计、绘画与观看、平面设计史、数字化工作室、纸上游戏与交互设计、创新与服务设计、绿色包装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剪辑与特效等。

    7、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逻辑与修辞、设计原理与创意思维、设计调研与理解媒介、数字图像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字体与编排设计、摄影-图像表达、信息与传达设计、项目实践课、智能硬件与基础编程入门(Arduino)、多媒体设计表达、数据信息可视化、交互设计原理与实践、用户体验设计、互动媒体与服务设计、创意媒体策略、动态图形设计、动效与三维设计、跨学科项目组、Web前端实现、媒体与传达设计、媒体设计与品牌营销等。

    8、插画设计专业方向:绘画:传统与创新、形式与变体、平面设计基础、写作、摄影基础、插画设计:手绘、插画工作室、丝网印刷、拼贴叙事、动态插图、插画作品集、速写I、速写II、数码板绘、现实与幻想绘本创作、立体插画、虚拟仿真插画、插画设计与创新创业等。

    9、动画设计专业方向:电影史、动画与当代艺术(史论)、动画史、动画剧本创作(Storytelling)、动画规律1(基本原理)、三维建模、项目实践课、动画思维与创作实践、动画规律2(角色动画)、声音制作、三维渲染、媒介与风格、定格动画、三维动画创作(绑定与动画)、实验动画、媒介与形式、构成与节奏、拼贴动画、直接动画、三维动画工作室、商业动画作品分析、实验动画作品分析等。

    10、产品设计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材料与工艺、制造与生产体系、编排与构成、设计调研-方法与工具、人机工程学、项目实践课、产品设计流程与项目文化、设计心理学、用户体验、可持续发展、服务设计、跨专业设计实践、造物的演化、智能硬件与编程入门、工程制图、交互设计、新产品开发与商业模式创新、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社会创新设计与批判性思维、设计史与创造性思维、设计流程与逻辑思维等。

    就业去向毕业后就业、读研、出国等,就业单位如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上海上大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等。留学高校如伦敦艺术大学、旧金山艺术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本硕各专业学生就业率均保持100%


  •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体育类、公费师范)

    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总要求,将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发展、师德培养有机融合,以“文武双全、专长突出,素质高强、追求发展”为宗旨,培养创新意识强、教学研究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体育教师。

    核心课程:学校体育学、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教学技能训练、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体适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健康教育、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等10余门。其中,运动专项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等项目。

    就业去向70年来,本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强,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认同。毕业生中,23%在省重点学校任职,42%在市(区)重点学校任职,并承担重要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继续学习方面,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为80%

  • 体育学类-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体育学类(体育类)-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017年起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按照体育学类招生,新生入学后不分专业,一至两年后将根据学习成绩和志愿等原则分别进入两个专业学习。

    体育教育(师范)

    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总要求,将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发展、师德培养有机融合,以“文武双全、专长突出,素质高强、追求发展”为宗旨,培养创新意识强、教学研究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体育教师。

    核心课程:学校体育学、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教学技能训练、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体适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健康教育、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等10余门。其中,运动专项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等项目。

    就业去向: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健身俱乐部、培训机构等,从事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及管理工作。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非师范)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素养,掌握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广阔的体育学科知识和国际视野,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文武双全、专长突出、素质高强、追求发展”的专业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社会体育导论、体适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育休闲娱乐导论、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健身锻炼方法与评定、锻炼心理学、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

    就业去向:各级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和体育场馆部门,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体育类、非师范)

    培养目标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交叉、名师引领的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建设一批精品课程,致力于培养创新意识强、专长突出、教学能力高并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运动系成立十三年来,培养了国际健将20多名,运动健将60多名,获得国际比赛金牌120多枚、国内比赛金牌400多枚,2019年由我系学生组成的全明星健美操啦啦操队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近三年有29.4%的毕业生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

    核心课程: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健康教育学、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竞赛学、体适能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损伤与急救、专项专修、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操、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与救护等。

    就业去向:各级体校、专业运动队,各类学校、健身俱乐部和竞技体育部门。